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更深化更精细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一年来,上海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5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上海小区和单位的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6.5%。
垃圾分类深入人心,直接体现为生活垃圾的“三增一减”:可回收物分类量增至7698吨/日,有害垃圾分类量增至2吨/日,湿垃圾分类量增至9443吨/日,干垃圾清运量降至17264吨/日,湿垃圾分类量已占干湿垃圾总量的35%。
不断完善的收运和处置体系,让分类的垃圾都能被无害化处置或资源化利用。目前,上海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处理总能力达到3.6万吨/日,原生生活垃圾稳定保持在零填埋状态,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3%。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19年实施前后,大多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都经历过一轮改造以适应垃圾分类新的要求。
从去年开始,不少市民发现小区里的投放点、垃圾房再度升级,不仅装了洗手池、自动除臭机、感应门,让扔垃圾更“顺手”,还在墙面、屋顶铺设了立体绿化或太阳能光伏板,使扔垃圾的环境更“养眼”。
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了解到,自去年《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实施以来,上海全面推进生活垃圾投放点改造提升行动,涌现了一批硬件精良、环境宜人、特色鲜明的生活垃圾分类精品小区。
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瑞虹二期小区探索人居环境与绿色低碳的深度融合,在生活垃圾投放点增设亲子洗手台、垂直绿化等设施或景观,让垃圾分类可亲近、有温度。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表示,今年全市还将建设300余个生活垃圾分类精品小区,推进3000余个分类投放点的专项更新。
人们享受到了快递、外卖带来的便利,但随之产生的快递包装、填充物等“弃之可惜、再用无期”的可回收物越来越多。
最近,一款名为“沪尚回收”的微信小程序为这些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提供了便捷渠道。经过简单授权注册,市民即可查询周边的回收服务点信息、回收活动日安排,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前去交投,也可在支持预约回收的区域通过小程序直接下单。
2023年12月,“沪尚回收”小程序率先在长宁区部分街镇试点,目前已拓展到全市16个区,推广使用情况良好。今年4月,长宁区共举办回收活动79场,居民下了22384个回收单。
上海在去年还建设了32座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在这些点位提供可回收物惠民服务。曲阳路街道可回收物中转站在沿街处设置了智能回收设备,24小时提供服务,集合了惠民回收、绿色低碳科普、可回收物分拣打包等功能。
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上海明确了惠民回收服务点的建设标准,预计全年将建成300个惠民回收服务点。
纵观国际上较早推行垃圾分类的国家或地区,分类逐渐精细化是一种趋势。随着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深化,不少市民呼吁要向垃圾分类更好的城市学习,把可回收物分得更细。
在万航渡路上的桂花园小区,“四分类”变成了“八分类”,在保持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分类不变的基础上,将可回收物细分为玻(璃)、金(属)、塑(料)、纸(张)、衣(物)等5类。这种麻烦的分类方式,桂花园的居民已坚持了8年。
记者在桂花园小区看到,原有的蓝色可回收物桶成了玻璃专用桶,在传统的四分类垃圾桶旁,4只颜色鲜艳、干净整洁的大布袋用金属支架撑开,每只布袋开口后方的墙上贴有提示,明确告知居民可以扔进袋子的可回收物种类。
静安区机关集中办公点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的可回收物投放容器以“瓶聚+纸汇”为主题,按照易拉罐、玻璃瓶、塑料瓶、废纸张进行精细分类,并采用亚克力透明面板材质,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到精细化分类的效果。
近期,上海还将在一大纪念馆区域、静安寺商圈等重要公共场所打造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样板区域,展现新时尚的风貌。
分类逐渐精细化是一种趋势,而这种趋势背后的主要“推手”其实是垃圾末端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和能力。今年,上海将继续在生活垃圾深度资源化方面下足功夫,在静安、徐汇等区开展一次性餐盒、利乐包等专项品类资源的回收利用试点,在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开展飞灰水洗线项目建设试点,实现资源化利用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