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湖里:两改造三提升 让生活更新乡愁更美
居民黄老伯会掰着手指跟你算,头顶“蜘蛛网”消失了,断头路打通了,管线预埋好了,出入口的智慧道闸也在陆续安装中,“再也不能说我们这里是城中村了!”
老而不乱、旧而不破,更加舒适、更加宜居——提起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这里的居民都竖起大拇指。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近年来,湖里区认真贯彻落实《厦门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年)》等文件精神,按照“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分类推进的思路,创新构建“改造基础设施、改造内部环境、提升管理体系、提升服务体系、提升文体旅商融合品牌”的“两改造三提升”模式,全域铺开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努力将城中村打造成安全、有序、和谐的特色城市空间,成为年轻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友好型社区。
走进湖里区的后浦、塘边、马垅等城中村,空中“蜘蛛网”式缆线不见了,全部“上改下”;拆违释放的空间被改造成特色花坛、口袋公园,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居住水平,还有一番乡愁如故的亲切感。
短短两年间,城中村在改造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浦社居民老李笑得很开心,“我那两间旧房子更值钱了。”
湖里城中村的蝶变是湖里整治城市“痼疾”、破除发展“梗阻”、推动民生改善的精彩缩影,折射出加快建设“两高两化”中心城区的蝶变之路。
近年来,紧紧围绕“两改造”(改造基础设施、改造内部环境),湖里区分类施策出实招。以缆线整治为切入口,全面加强空中缆线、表后线和首层界面整治,后浦、塘边、马垅等15个村全部完成强弱电缆线整治,基本消除空中“蜘蛛网”,电力整体增容68%。持续攻坚“空间梳理和四打通”,即打通环村步道、打通环村车行道、打通内部断头路、打通楼间巷道的封堵点,基本完成14个村道路改造提升以及168条主要道路沥青铺设,城中村路网微循环更加畅通,极大方便居民出行,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实施城中村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工作,统筹推进水改、路改、电改、气改、技改、充电桩建设及改造等消防“六改”,完善微型消防站设施配备并接入全市智能接处警系统,守牢安全底线。路灯方面,全部完成节能改造并建成智慧照明综合管理平台,营造明亮安全的夜间出行环境,每年可节省电费32%。
湖里区还建设数字管理平台,建立集强电变压设备、弱电光交设备、5G机房、智慧平台指挥中心、网格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站房,实现城中村实景建模。自平台建立以来,先后识别预警事件万余起,大大缩减城中村管理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构建“街道中脑+社区微脑”治理架构,整合企业、人口、房屋、防汛、安全、事件等数据近百万条,提高城中村治理信息化水平,实现降本增效。
规范化管理的先行先试,体现在出租房市场的规范化上。湖里区率先在后浦探索“六统一”散租统管模式,推进城中村出租房管理走向规范化、长效化。其中,后浦社组建房东协会,制定房东公约,经过股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培育村民为大物业服务付费的意识,目前已有89栋缴交费用。
违建是拆了,基础设施也改造提升了,但是老百姓对未来仍抱观望心态。拆违拆出新空间,城中村改出新容颜,该如何盘活城中村的这些资源?由谁来盘活?
城中村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湖里区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持续推进“三提升”(提升管理体系、提升服务体系、提升文体旅商融合品牌),立足“开发、盘活”两步棋,采用合作开发、政企联动模式,引进资本助力区域更新。在改造过程中,湖里区引入中建四局、福信等具有资源导入能力、运营能力、投资能力的客商,成立5家平台公司,策划形成后浦、塘边等7个村运营方案,着力打造一村一特色街。
闪烁的灯光、别致的餐车……去年8月,在江头街道,厦门市首个巴士主题餐车商业空间“后埔506夜市”开街,后埔社及周边居民携家带口逛夜市,人气火爆。
美食档口飘出热腾腾的香气,耳边传来悠扬的小提琴声,时而飘下的“雪花”带来冬季的浪漫……去年12月28日到今年1月7日,在湖里街道,后浦社举办了HOPE台湾夜市,每天都有46个台湾美食摊位出摊,摊主均来自台湾,数十款地道的台湾风味小吃、甜品和饮品,吸引了2.5万人次前来。在去年12月28日的“青春在‘鹭’上·两岸青年Party”晚会上,约200名两岸青年在这里齐聚一堂,精彩的歌唱表演、小提琴演出、热舞唱跳点燃了城中村的夜晚。接踵而至的活动,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据介绍,后浦还将打造两岸文创文旅创新创业企业集群基地,鼓励台商、台青来此创业发展,推动两岸青年生产生活融合。
“环境好了,项目进来了,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后浦社区党委书记吴伟伟说,“这些不断涌入的客流,给湖里区城中村带来新期待。”
为了让社区居民享有“用餐有保障、运动有场所、娱乐有去处、阅读有空间”的生活环境,城中村内的闲置楼房、低效空间被建设成共享会客厅、图书馆、健身房、影音室、电子阅览室、近邻餐厅。不仅如此,居民还组建了广场舞队、篮球队等社团组织,“村BA”篮球赛事极大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补齐城中村民生短板方面,湖里区建设了涵盖日间照料、托育机构等项目的综合服务驿站,提升“一老一小”生活获得感。通过制定实施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导则,所有城中村全部成立综合治理委员会,落地益骑驿站、司机之家、健康管理点等67个城中村党建办实事项目。
湖里区还依托智慧城中村管理平台,结合城中村线下经济业态与受众群体的需求,提供线上购物及预约服务,盘活城中村商业业态。同时,开发线上职场、线上医生、智慧城管等功能,实现便捷优质服务。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湖里区在改造中同步开展文化资源普查,推进后浦、殿前、马垅试点村建设村史馆,留住居民的乡愁。同时对塘边红楼、白楼、黑楼和佘氏小宗古民居等历史建筑进行提升改造、活化利用,打造新潮烟火塘边,吸引更多人气。
一个个现代化治理提升措施、一批批惠民项目,一个个活力产业、经济支柱壮大振兴,为城中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湖里区现有城中村23个,占地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1万人(含户籍人口3.4万人),村民自建房1.36万栋。湖里区建立“区作为实施主体,街道作为执行主体,社区作为责任主体”的组织体系,成立领导小组,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建立了区委、街道、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亲自抓的领导体系,分类推进实施全区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其中浦园、穆厝、蔡坑等3个社为拆除新建村,湖里、后坑(前社、后社)等3个社为拆整结合村,塘边、马垅等17个社为整治提升村。
目前,湖里区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基础设施改造、内部环境改造任务已基本完成,正在全力收官。同时,正在推进以围里社、塘边社、湖里社为先行示范的“三提升”工作,着力引入社会资本,探索“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管理一体化公开招投标)建设模式。构建小区物业式的现代化管理服务机制,提升产业业态,增强造血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巩固提升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成果。
(文/记者 陆晓凤 庄筱婧 通讯员 王玉松 林璐 图/湖里区住建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