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为老服务站点让“老宝贝”乐享晚晴生活
“看!这是我做的‘葫芦’和‘雪人’。”在杏梅园居民区为老服务站内,张阿婆正在和“老伙伴”分享自己利用泡沫制成的手工作品。与此同时,几位阿姨爷叔则围坐在游戏桌旁“布阵点兵”,“哎呀,我赢啦!”张爷叔高兴地欢呼……
作为“家门口的好去处”之一,“藏”在居民区内的为老服务站点集休闲、学习和社交等多功能于一体,已成为社区长者爱去常去的乐活空间。
位于曹杨杏梅园、桂杨园、兰岭园小区的久龄家园为老服务站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功能区分布错落有致,含阅读区、保健区、棋牌室、多功能活动室等,配备了先进的医疗监测设备、舒适的休息座椅等硬、软件设施,既能满足老年人日常休闲、娱乐的需求,也能为他们提供健康监测、紧急援助等必要的生活支持。
实际上,这些为老服务站点已陪伴社区长者数十年,不仅在物理空间上深深嵌入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更在精神层面上与居民们紧密相连,成为老人乐享晚晴生活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致力于打造的不仅仅是服务站点,更是一个能够传递社区关爱、增强邻里情感的‘快乐驿站’。在这里,每一位老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馨、享受到社区的关怀。”街道相关负责人说道。
在为老服务站里,老年人们不仅找寻到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伙伴”。
杏梅园为老服务站就有这样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钱阿姨曾是该驿站的常客,经常与“老伙伴”们一起聊天、参加活动,后来因为身体状况不佳,连续好几天未现身,其他“老伙伴”便托驿站工作人员上门慰问钱阿姨,在得知其有所好转后,大家这才放心下来。“有他们真好!他们的惦念,让我感到非常幸福和温暖。”钱阿姨面带笑容地说道。
不仅如此,因长久接触,站点工作人员往往能够及时捕捉老人的“异常”,并向其家属发出“预警”。
此前,家住桂杨园居民区的杜阿姨性格开朗、爱打乒乓球,是为老服务站“大家庭”里的一员。有一次,该驿站的工作人员发觉杜阿姨不太对劲,精神状态与以往截然不同,疑似认知出现问题,便及时与其儿子沟通,后经检查,证实了这一猜测。幸运的是,由于发现及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杜阿姨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无独有偶,王阿婆也是该站点的常客,有一次,她突然感到胃部不适,工作人员结合日常血压测量的结果,建议其去医院进一步查明原因。后检查发现,其心脏此前植入的支架存在异常,随时会发生危险,而驿站工作人员的及时发现和劝导提前发出了“预警”,此后的治疗也进行得相当顺利。
“你真是救了我的命,太谢谢了!”王阿婆拉着桂杨园居民区为老服务站工作人员的手感激地说道。
当前,曹杨新村街道正在加快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2.0“升圈”行动,而这些深深嵌入社区老年群体日常生活数十年的为老服务站,已是“宜养”社区建设中根基深厚的服务触点。
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居民区作为社区治理的最小单元,位于其中的为老服务站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在这一单元里的延伸,它不仅是一个服务场所,更是老年人心灵的归属地、栖息地,是打造‘15分钟为老服务圈’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曹杨新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社区老年人口占比高达45.66%,老龄化现象突出,切实为“最脆弱的群体”建起“最坚强的保护”始终是街道的重点工作之一。
近年来,对标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示范点”更高目标,街道全面贯彻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通过打造“家门口”的为老服务站,进一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服务可及;通过扩容社区长者食堂,结合相关助餐补贴,努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助餐需求;通过提速为老服务数字化转型,丰富“数字场景圈”、建优“数字学习圈”、扩容“数字陪伴圈”,让数字助老更具广度、更显精度、更有温度……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力求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设施完善、服务贴心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社区中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关爱。”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我们还将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2.0‘升圈’行动中不断发力,努力打造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幸福家园。”